生活化在数学备课中的体现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从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生活化的方法。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新课程指出: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地应该强调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体积以后,我班开展了探讨“求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的活动课。课上我要求学生想尽各种方法求出一个萝卜的体积?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结果,在开放的环境氛围下,学生探究出好多种方法:有的学生先把橡皮泥捏成与萝卜同样的形状、同样的大小,然后再把它捏成一个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就能计算出萝卜的大概体积;有的把萝卜想象成一个圆柱体,直接测量有关数据,估算出它的体积;有的把萝卜放入装满水的容器中,求溢出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萝卜的体积;有的把萝卜放入未装满水的长方体容器中,求出上升部分的水的体积就是萝卜的体积;还有的想到了先称一称萝卜的重量,再从萝卜中切割出1立方厘米称一称它的重量,最后根据两者关系求出萝卜的体积。
正是因为留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能使学生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就不断促进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人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若干个,课堂上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剪、拼、移等活动,然后各小组交流、讨论后,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用“割”、“补”、“拼”、“移”的方法来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再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6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搭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交流、启发、帮助、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第九册求“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先出示全班每一组同学的身高。然后要求每一组同学求出本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学生计算后,要求学生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生1:本组学生的总身高÷本组人数=本组学生的平均身高。生2:本组学生身高的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得到的数据。生3:平均数的取值范围是:比最高的学生身高要矮,比最矮的学生身高要高。我又问:你们已经会求了每一组的平均身高,那么,怎样求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呢?学生首先进行了小组讨论,得出了两种计算方法:第一种:将每一组学生的平均身高的和÷组数=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第二种:将全班每一个学生的身高的和÷全班人数=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到底那种方法正确呢?我要求两种方法的学生代表上来交流,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全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应该用全班学生的身高总和÷相对应的总人数。而第一种方法求的是:全班平均每组学生的身高。
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一个圆,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这个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