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而且对我国社会未来社会面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作用。现在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他们思想积极健康向上,关注国内外的时事大事;时刻关注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强自强、自立、自信意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当前我国的社会情况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学校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上述种种现象为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艰巨任务。我们学校德育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校德育教育单打独斗,缺少家庭、社会参与等。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
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不少新的困难,有不少困惑。如何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使德育工作更有成效呢?
人的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
创设轻松课堂和学科交流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由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作用、相互促进,通过交流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活动氛围。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特别是结合社会的焦点、热点等时事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各学科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以不同形式和内容将德育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各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德育因素,每学期开始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都应附有德育配档表,融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社会实践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他倡导把学生放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过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因此,学校可结合学校以及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开放式的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苏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的思想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加强德育工作,必须注重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结合,切实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认真组织好学生的校外活动,积极建立学生校外实践活动基地,把学生放在“周围的世界”。在公益场所建立德育活动基地,如在敬老院中,学生可以与各位老人结成对子,定期为老人们洗衣、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他们谈心、讲故事,使老人们能够舒心的度过晚年。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增强敬老爱老的社会意识。积极组织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开展文体活动,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文体活动的开展使学校德育具有凝聚力。如开展足球赛、拔河比赛、兰球、排球、羽毛球、书法绘画、冬季越野赛、学校春季运动会、等比赛。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无形中产生了凝聚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培养,特别是渗透德育教育,在活动中讲文明、懂礼貌,明确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学会宽容和理解。另外使活动中的热情迁移到学习上来。每次活动学校都有总结,使他们从热爱学校、热爱家乡开始,近而达到“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的良好品德,同时在活动中增强合作创新意识,提高共同生存能力,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构建系统性的德育目标体系
学校德育应该是由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六个分系统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就要将这六个分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构建成一个时间上具有全程性、空间上具有全面性,能够产生整体效应的学校现代德育有机体系。
目前,不少的学校德育目标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有些学校德育目标主要是注重于考察学生德育知识掌握的程度,不注重学生行为是否符合规范。例如,有的学校德育目标不分年级,不分年龄,搞一刀切。对学生搞政治说教,对中学生讲文明礼貌的倒错现象比较普遍。还有的学校采取简单的量化形式,规定建立几个课外活动小组,或一年组织几次活动;个别学校的德育工作恨本就无计划无目标,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时上级要求什么,就开会布置什么,看起来是层层落实结果最后是都没落实。一直到问题出现了,事故发生了,才想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亡羊补牢。
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思想信念是通过人的一生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社会不断学习培养,实践改造逐步形成的,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在确定德育的内容时学校既要考虑到德育目标和教育目标的总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德性与认识基础。第一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如尖子生和落后生,同样是心理教育,德育的内容既有共性,又有其个性;对尖子生重点是注意矫正学生过分看重荣誉和成绩的心理上,防止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疾患的发生;而对落后生更要注意引导他们克服自卑与懒惰心理,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升腾起对美好明天的憧憬与希冀。例如初三可以分别召开前50名学生和后50名学生的心理指导座谈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第二要坚持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要对传统的教育内容予以保留,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增加教育内容,例如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可以增加对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强化环境教育的内容、注重自我教育与管理的内容等。第三坚持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保持比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又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的变化,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思想热点,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譬如借“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