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聘写作网山东一枝笔写作事务所主办 | 竞聘地图                             把竞聘写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竞聘动态 常见问题 信誉保障 稿费介绍 支付帮助 联系我们 合作专区 范文文库 写作中心

百万范文,免费预览

赋予农民承包土地的自主权
2010-03-03 来源:竞聘写作网 点击:

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意味着农民对于土地长期而稳定的承包经营权从此将拥有法律的保障。它向亿万农民表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将保持长期稳定。因此,这部法律的颁布无疑具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层面,30年不变并不为农民普遍接受和欢迎,
演讲稿写作网,原创写作、专注精品。


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意味着农民对于土地长期而稳定的承包经营权从此将拥有法律的保障。它向亿万农民表明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将保持长期稳定。因此,这部法律的颁布无疑具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层面,“30年不变”并不为农民普遍接受和欢迎,或者说对于“30年不变”写进法律,许多农民并不领情。笔者以为,就目前多数地方农村实际情况而言“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不如给予农民承包土地的自决权。
  
  我们先来简要回顾一下农村土地政策的演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在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下发后,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到1983年底,98%左右的基本核算单位都实行了包干到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7%左右,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为稳定农村的土地政策,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将土地承包期政策明确规定为延长15年不变。1993年中央又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的基础上,再延长30年不变。2002年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土地一定30年不变。
  
  然而,尽管中央关于土地承包期的政策,从八十年代初期大包干时的15年不变,到后来的30年不变,但农民并没有多少这样的期限概念,他们认准人生下来就要吃饭,要吃饭就得有田。因此,娶了媳妇、生了崽、大水毁了地,就得找组上要田。所以,多数地方的农民并没有囿于政策规定的土地承包期限,二、三年一小调,四、五年一大调从来就没有断绝过。对此,基层政府根本没有办法控制,也没有理由和必要控制,只有默认。如果农民在调田过程中出现了纠纷、调不下去了,乡干部还要去为他们摆平。据笔者在曾经工作过的3个乡调查,有94%村民小组制定自己的土地承包方案,而且绝大多数相安无事。农民自发调田在全国各地也都普遍存在,据杨学成等2000年对山东、江苏、江西、河南四省344个县(市、区)742个村的调查表明,实行土地家庭承包制以来,89.6%的村对土地进行过次数不一、程度不同的调整,平均次数为3.9次。其中,大调整的次数平均为1.9次,调整最多的为一年一调。(注:杨学成等:《关于农村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1期。)。当然,也有少数村小组从1983年包干到户后一直未调田,其原因并不是所有村民都乐意不变,而是组上一些强势人物不让调,因为调田将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


  
  农民自发调田的做法并不是没有道理。首先,农村土地作为农民基本生产资料和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土地就意味着没有了生活的来源;其次,在农民传统思想上,组上的土地是祖宗留下来的共同财产,理应“人人有份,利益均沾”。因此,人人平均地占有组上的土地被农民视为是天经地义、公平合理的事。也正是这些原因,二、三年一小调,三、四年一大调的土地承包方式能得大多数农民的赞同和接受,立下的规矩大家都也能自觉遵守,并且这种承包方式成为各地农民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农民进行自治的必要性及自治的能力。
  
  事实上,在农村普遍推行土地承包“30年不变”肯定是不现实的。下面我们来按最典型的情况来设想一下“三十年不变”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假设有两户农户:张三和李四,他们同属一个村民小组,张三家里养5个儿子,李四家里则养5个女儿,两家总人口都是7个。1983年包干到户时按人均两亩地的标准,张、李两家都分得土地十四亩。那么先设想一下“15年不变”可能出现的情况。假设在从1983年到1999年15期间,张家有3个儿子娶媳成家,并各生育了两胎;李家则有3个女儿出嫁。那么15年后张家总人口就增加至16个,他家人均占有的土地就只剩下0。87亩,而李家总人口则减少至4个,他家人均占有的土地就达到3。5亩。其结果是:张家承包土地所打的粮食连全家的口粮都不够,而李家承包土地所打的粮则除留足口粮外还相当数量的粮食可作商品粮出售。如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种田作为农民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生活来源,同为一个村小组的村民由于占有集体土地的不平均而导致一家陷入贫困、一家相对富裕显然有失公允。

  这还是承包期“十五年不变”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是承包期“三十年不变”情况又会如何呢?再加上其他一些变数,如水旱灾害损地、农民建房占地、国家建设征地、集体建设用地等,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河西”。如此,农户之间占有土地的状况必然会出现天壤之别,地多者可以成地主,地少者可以就要沦为佃户。
  
  笔者在农村工作了二十多年,曾无数次参与村小组自发组织的调田。村小组调田通常不和乡村打招呼,乡村通常也不干预他们调田。只有当他们在调田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调不下去了,这时他们才会请乡村干部去帮助调解,乡村干部也责无旁贷地要去做这项工作。由于调田涉及每户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一些村小组的调田过程往往非常艰难,其间充满了攻讦、争斗,有的甚至闹到拳脚相加的地步。所以,许多组上召开的调田会往往是通宵达旦,调配方案也往往要反复几次。乡村干部处理此类问题十分棘手,如果没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和娴熟的工作技巧是很难胜任的(可惜现在已不再有人注重农村工作经验和工作艺术了,这是一个重大的错误,出导致三农问题凸显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7年9月,笔者在乡里分管林业工作时曾处理过这样一起承包山林纠纷:有一个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村民小组,那里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是春天采挖竹笋,然后做成笋干出售。1983年林业“三定”工作分山时,该组有一个姓王的村民时家中有7个儿子,另一个姓张的村民则有1个儿子、4个女儿。分山十多年后,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王氏的7个儿子都长大成人,并且都娶媳生子成立了新的家庭。而张氏只剩下有1个有残疾的儿子,他家的毛竹山给了其叔叔照管。这样分山十多年后,王氏一家变成了7家,总人口20多个,而张氏一家只剩1个残疾人。由于承包山林“50年不变”,结果是王氏7家只能分享原来一家人的承包山,由于毛竹山太少,又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结果生活陷入贫困;而张氏却1人独享原来一家的山,他自己不要动一下手,每年只要把山“判”(转包)给别人做笋一年就可赚一、两万块钱。王氏兄弟对此非常不满,多次找到乡领导,强烈要求乡政府支持他们重新分山。照说乡里不能同意他们的要求,因为的确有“50年不变”的政策,但,作为“父母官”没有理由漠视攸关他们7家几十口人的生计问题。于是笔者到他们组上召开村民会议,在说服教育的前提后强行分山,解决了他们因占山不均引发的矛盾。不过事后张氏的叔叔(曾当过村书记)以政策规定“责任山承包期50年不变”为由多次到县委、县政府告状。

    职称论文导航

    频道总排行

    编辑推荐范文

    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演讲稿事迹材料入党资料论文领导讲话文学策划文案专题合同翻译竞聘答辩学习资料法律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