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与透皮载药脂质体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热力学稳定体系;②粒径为10~100 nm;③能自发形成。微乳具有良好的透皮吸收特性,其促渗作用的特点为:增溶及提高渗透浓度梯度;增加角质层脂质双层流动性;破坏角质层水性通道;可经毛囊透皮吸收。目前,微乳作为透皮给药制剂的载体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
宋氏等[16]研制马钱子碱微乳并考察对离体小鼠的透皮能力,结果马钱子碱微乳促进了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显现出持续、延时的转运特点,并可降低马钱子的毒副作用。吴氏等[17]用中药红花、川芎、乳香、没药、当归、樟脑、冰片等制成中药按摩微乳剂,具有活血化瘀、疏风散寒、消炎止痛的功效,对软组织挫伤、运动后肌肉酸痛、关节炎疼痛等酸痛症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克服了原搽剂油腻感、不易清洗的弊端。
2.4 微针(microneedles)
皮肤的屏障作用使大部分药物无法以透皮给药方式达到治疗效果。近几年,一种用于提高药物经皮渗透性的微针透皮给药技术被开发出来。微针阵列多由10~2 000 μm的微针组成,此技术结合皮下注射与透皮贴片的双重释药优点,不仅能够刺穿上层表皮创造出允许药物大分子甚至微粒通过的微米尺寸通道,增加药物的渗透性,又不致刺激神经产生疼痛及引起临床意义的损伤[18],特别是对于大分子药物经皮渗透性显著提高,能够达到治疗效果。
国外对微针及其用于经皮给药的研究在20世纪末兴起,美国一些研究机构先驱性地工作使其在这个领域占有绝对优势,日本和欧盟也紧随其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进展,但离应用及产业化还有一段距离[19]。
2.5 微囊(microcapsule)及纳米囊(nanoparticle)
微囊及纳米囊系用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将固态或液体药物包裹而成的小囊。按粒径的不同可划分为微囊(5~250 μm)和纳米囊(10~1 000 nm)。纳米囊技术是近年来制剂新技术的一个突出代表。但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可能与纳米囊技术的复杂性及经皮给药药物的性质有关。
2.6 促渗透技术
除制备新型载体外,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还可以加入适当的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它是一种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屏障功能,又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化学物质。PE种类繁多,按其理化性质可分为两大类:①非极性类如烃类、脂肪酸、油酸、月桂酸等;②极性类如乙醇、二甲基亚砜、甘油、月桂醇硫酸盐和水等。常用的PE有氮酮、油酸,以及一些天然的PE,如薄荷醇、冰片、桉叶油、川芎提取物,白芥子提取物等。
除使用上述透皮给药新剂型、新技术外,还常借用现代医药技术和方法,如离子导入法、磁场导入法、电致孔法、激光法、超声波经皮给药、无针注射器等。
3 展望
药物经皮给药发展迅速,是近几年药剂学研究的热点。目前,中药经皮给药系统中关于新剂型报道不如西药丰富,透皮吸收促进剂也多局限于对化学药物的作用,对中药的促进作用记载相对较少。并且由于中药经皮给药复方繁多,处方量较大,所以,在新型载体、新技术应用方面虽然已经开展了一些有效的研究,但难度较大,报道也较少。另外,有许多国外先进技术在中药,尤其复方领域未得到应用。因此,将新剂型新技术应用到中药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领域,并对处方药物之间、PE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将使中药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 吴广侠,赵玉海,冯占铎.雄冰涂膜剂治疗隐翅虫皮炎41例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19(12):760.
[2] 张 劲,吴 征.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在骨科的临床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3):16.
[3] 梁绿茵,蔡敬宙,何颖妉.梅花针加万丝林喷雾剂治疗瘀血阻络型斑秃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7):598.
[4] 蔡海敏.乳剂型凝胶基质的配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7):431.
[5] 姜义娜,于香安,焦海胜,等.斑蝥素脂质体凝胶剂的研制与质量评价[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4):199-202.
[6] 赵 颖,林亚平.雪上一枝蒿涂膜剂、凝胶剂和巴布剂的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比较研究[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5,(2):12.
[7] 万冬桂,李佩文.痛块消巴布剂治疗癌症疼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0):69.
[8] Short SM, Rubas W, Paasch BD. Transport of biologically active interferomgamma across human skin in vitra[J].Pharm Res, 1995, 12(8):1140.
[9] Kirjavainen M, Urtti A, Jaaskelainen I, et al. Interaction of liposomes with human skin in vitro the influence of liposomes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J].Biochim Biophys Acta,1996,1304:179.
[10] Mezei M, Gulasekharan V. Liposomes:a selective drug delivery system for the topical route of administration:gel dosage form[J]. Pharm Pharmacol,1982,34(5):473.
[11] Bernard E, Dubois JE, Wepderre J. Importance of sebaceous glands in cutaneous penetration of an antiandrogen:target effect of liposomes[J].Pharm Sci,1997,86(5):573.
[12] 陆晓红,刘建平,赵 华,等.丹参酮脂质传递体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J].中成药,2005,27(9):1000.
[13] 张 路,简江波,盛 燕,等.马钱子碱脂质体的大鼠离体透皮性能和兔皮肤刺激性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6,37(3):172.
[14] 狄留庆,毛春芹,谢 辉,等.麝香酮的2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