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聘写作网山东一枝笔写作事务所主办 | 竞聘地图                             把竞聘写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关于我们 竞聘动态 常见问题 信誉保障 稿费介绍 支付帮助 联系我们 合作专区 范文文库 写作中心

百万范文,免费预览

我国金融杆杠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2010-05-07 来源:竞聘写作网 点击:

前言 如果您对我们的论文感兴趣或者有这方面的需求,请您联系我们的客服,将会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解除您的后顾之忧!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消费,投资和出口。我国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招商引资,
演讲稿写作网,原创写作、专注精品。

前言

如果您对我们的论文感兴趣或者有这方面的需求,请您联系我们的客服,将会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解除您的后顾之忧!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消费,投资和出口。我国近年来一直在进行招商引资,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投资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发展。而出口就更不用说了,每年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总额在逐年增长。然而,刺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却一直是不平衡的,投资和出口一直是占着绝对的主导优势的,而居民消费却一直拉不上去,这也成为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大瓶颈。因此,刺激中国的国内居民消费,必将成为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收入因素:包括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过去收入,现行收入和预期收入,资产收入和相关收入。而影响居民消费的非收入因素:包括消费品补贴,居民资产,利率,价格预期,货币数量与人口。

而从这些年国家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来看,利率调整成为国家刺激居民消费的一大重要政策措施。从199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利率,并且对存款征收利息税,以此来刺激居民消费,拉动内需,然而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过:把经济体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单独提出来,都和利率有一定关系[1]。由此可见利率在当前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率已经成为经济活动中倍受重视的一个经济变量。特别从2006年以来,央行又多次上调了银行利率。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减少投资,调控股市。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可能就是由于我国的利率水平已经很低,央行降息的空间不大,利率的杆杠作用很难发挥。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央行先通过加息回笼社会资金,防止投资过热,等到投资市场趋于正常,利率水平也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时,再进行降息,就能对消费市场起到一个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利率能否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与利率的形成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率在受到强约束或者严格管制下,其功能也会被抑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1  利率水平与消费水平的一般关系
在一定的时间和收入既定的条件下,消费与储蓄有着互为消长的关系。利率变动使得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即储蓄)的比例组合发生变动,对消费会产生替代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当利率上升(或下降)后人们增加(或减少)当前消费,即储蓄代替当前消费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下图来更生动的了解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1.1
1.1中,aa是预算线,表示人们在收入既定时配置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储蓄)的各种组合,U1是无差异曲线,A是均衡点,当利率下降时,由于替代效应的影响,人们会增加当前消费而减少储蓄,从而使得预算线变到bb,均衡点也从A变到B,替代效应使得当前消费增加了C1C2。从以上我们对利率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利率对居民消费有着比较重要的联系,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关系。
2  利率和居民消费的相关模型实证分析
通过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利率与居民消费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统计分析模型来实证它,通过96年以来我国每年的一些个人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些数据(见表2.1)[2],进行统计分析与预测。
因为自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多次下调存款利率,以此来刺激一直是萎靡不振的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3]。可以说,从96年以后,中央政府就已经开始有准备的对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特别是近些年来,国家更是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使得利率能够尽可能的按照市场变化规律运行,最终达到利率完全市场化的目的。选用这一段的数据可以更好的分析出利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更有说服力。
 
2.1

年份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Zgdp/元
名义利率
R/%
通货膨胀率P/%
实际利率
R1/%
居民消费
C/元
农村居民消费Cn/元
城市居民消费Cc/元
1996
5576
9.18
6.10
3.08
2641
1768
5430
1997
6054
7.14
0.80
6.34
2834
1876
5796
1998
6308
5.04
-0.80
5.84
2972
1895
6217
1999
6551
2.92
-1.40
4.32
3138
1927
6796
2000
7086
2.25
0.40
1.85
3397
2037
7402
2001
7651
2.25
0.70
1.55
3609
2156
7761
2002
8214
2.25
-0.80
3.05
3818
2269
8047
2003
9101
2.25
1.20
1.05
4089
2361
8471
2004
10502
2.75
3.90
-1.15
4278
2454
8795
2005
13787
2.75
1.80
0.95
4426
2576
9156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2.1名义利率与居民消费的关系
我们首先利用名义利率和居民消费来做线性回归模型,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也引入了人均GDP这个变量。回归模型公式:
= a*Zgdp + b*R,其中,Zgdp代表人均GDP,R代表名义利率。以下就是利用SPSS软件分析出来的结果:
2.2
                   
2.3
2.4
从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该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927,拟合优度较高。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C=0.695*Zgdp-0.375*R                         (2.1)
7.316) (5.589)    (-3.048)
其中,括号内的数值表示统计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检验值。从数字上看,回归系数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2.4最后一列),可以拒绝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认为这些回归系数与零有显著差异,相应的自变量能够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因变量的变化。然而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由此会造成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不相吻合,从而间接的影响居民消费。为了比较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对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建立回归模型中,有必要还要引入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使它们作为两个自由变量来反应消费情况,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反映利率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2.2 实际利率与居民消费的关系
分析结果如下:
2.5
2.6
2.7
从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该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953,拟合优度较高。同样得到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C=0.548*Zgdp-0.555*R1-0.305*P           (2.2)
7.773) (4.069)    (-3.747) (-2.963)
从数字上看,回归系数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2.7最后一列),可以拒绝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认为这些回归系数与零有显著差异,相应的自变量能够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因变量的变化。
通过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及通货膨胀率的回归分析,我们可以把二者进行横向比较:
C=0.695*Zgdp-0.375*R
7.316) (5.589)    (-3.048)
其中D-W统计量=1.150,F统计量=44.634
C=0.548*Zgdp-0.555*R1-0.305*P
7.773) (4.069)    (-3.747) (-2.963)
其中D-W=1.163,F=40.630
从以上两者的比较来看,不论是名义利率还是实际利率,与居民消费都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比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的T统计检验值,可以发现实际利率的T检验值比名义利率的T检验值要显著,说明用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代入回归模型比单纯用名义利率进行回归效果要更好。这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相符,名义利率只是中央人民银行硬性规定的,它还受到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的影响。最终影响居民消费的,还是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
2.3 实际利率与城市居民消费的关系
由于以上只是笼统的介绍居民消费对利率的反应,而在我国的实际国情中,由于历史的因素,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收入及消费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为了能更加完整的分析出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将来能够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接下来我们在建立回归模型时,将分别对城市居民消费及农村居民消费进行回归分析。同时,由于上面已经对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进行了比较,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更能反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里我们就不在做名义利率的回归分析,而直接对实际利率和通货膨胀率进行回归分析。以下是对城市居民消费进行回归分析:
2.8
 
2.9
2.10
通过上表的SPSS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判定系数R为0.976,拟合优度较高,而从第三个表我们可以得到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c=0.441*Zgdp-0.682*R1-0.419*P            (2.3)
12.428) (4.596)    (-6.453)   (-5.713)
从数字上看,回归系数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2.10表最后一列),可以拒绝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认为这些回归系数与零有显著差异,相应的自变量能够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因变量的变化,方程的回归质量较好。
 
2.4实际利率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对农村居民消费进行分析:
 
2.11
2.12
2.13
从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944,拟合优度还是比较高的。从第三个表我们可以得到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n=0.680*Zgdp-0.397*R1-0.217*P                    (2.4)
9.435) (4.632)    (-2.456) (-1.934)
但从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和其相应的相伴概率值P值来看,回归系数的P值都很接近显著性水平0.05,其中通货膨胀率还超过了显著性水平。说明该回归模型的方程质量并不是很好,可以说他们之间的相关程度很差。
接着我们通过对比居民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来检验回归方程:
 
C=0.548*Zgdp-0.555*R1-0.305*P               (2.5)
7.773) (4.069)    (-3.747) (-2.963)                  
c=0.441*Zgdp-0.682*R1-0.419*P              (2.6)
12.428) (4.596)    (-6.453)   (-5.713)
n=0.680*Zgdp-0.397*R1-0.217*P              (2.7)
9.435) (4.632)    (-2.456) (-1.934)
从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回归模型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明显的。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对城市居民消费有着非常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利率对我国城市居民消费还是敏感的,而农村居民消费对利率就没有那么的敏感,并且对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并不相关,我国整个居民消费主要是依靠城市居民消费为依托的。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对利率变动的影响还是很弱的,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村居民消费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和作为的。
但是通过对比回归模型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居民消费,城市居民消费,还是农村居民消费,利率对消费起的作用并不是很大的。其中,利率每下降一个百份点,居民平均消费才上升0.555元,城市居民消费上升0.682元,而农村居民消费只上升了0.397元。这说明利率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还是不显著的。
3  对利率和居民消费增长实证分析结果的解释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我们知道利率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没有我们理论上想象的那么大。这也是为什么我国自1996年以来经过了多次降息,国内需求市场仍然处于不旺的局面。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呢?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3.1不确定性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问题
在信息完全条件下,利率的变动会引起整个储蓄与消费之间的替代,但在现今社会,信息量非常大,人们不可能会得到完整信息,由此居民储蓄会分化为预防性储蓄和非预防性储蓄两个部分。我们已经知道,当利率变动时,会引起消费与储蓄发生变动,使得储蓄减少,消费增加。然而在居民面临不确定性时,居民为了防范于未来,必然会增加储蓄,也就是预防性储蓄,非预防性储蓄就会减少,这样就会造成利率变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减弱。而近几年中国的制度变迁却加大了居民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改革已经和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传统的铁饭碗被打破,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原则被取消,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不管是谁,在未来的某个时期,都可能因为某种因素而面临下岗甚至失业,这些不确定性都导致居民不敢消费,由此造成的消费欲望下降趋势很难通过降低利率来扭转。
3.2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悬殊状况削弱了利率的消费效应
利率的消费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社会收入和社会储蓄分布相对均等化和相对分散化,在收入和储蓄高度集中在少数群体,大多数居民只占有少量货币财富的情况下,利率对消费的调节的效果会大大弱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居民的收入和储蓄总量在不断的增长,但也产生了日益严重的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悬殊的问题。收入差距的扩大和贫富悬殊的加剧,使得有钱人更加有钱,而中低收入者即使想消费也是有心无力在当前市场高收入阶层想要的已经有了,边际需求欲望下降,消费结构或支出结构升级。而低收入层受购买力限制,商品购买量增加缓慢。由此导致居民存款源源不断的增加,消费市场需求不旺。在这种环境下,无论利率下降多少,都会出现有钱人因为在当前的消费条件下所有消费需求都基本得到满足而不增加消费,没钱人则无钱增加消费的现象。因此,面对当前贫富差距扩大的现实,很难指望仅仅通过降低利率来克服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3.3利率变化所引起的收入效应问题
3.1
3.1是利率变化所引起的收入效应图[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利率下降后,意味着当前消费的机会成本降低,即当期消费的相对价格降低,意味着当期的实际货币收入增加,预算线从bb移动到ac,但由于近年来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偏重储蓄,减少当期消费,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于A2,使得本来利率降低替代效应增加的消费与收入效应互相消减了,这时利率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C1C2+(-C2C3)=C1C3。
3.4城乡居民收入及消费观念差距导致的问题
在回归分析模型中,我们已经很清楚的看到,利率对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远大于农村居民消费。在收入方面,由于城市居民的福利制度比较完善,并且城市居民有着相对稳定的收入,使得城市居民敢于消费;而农村居民由于缺少完善的福利制度,并且没有稳定的收入,只能靠平时农闲打工挣钱,即使手中有点钱,也不敢盲目消费,这跟前面的预防性储蓄是一样的。
3.5消费结构改变也是利率的消费效应难以体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我国市场上的消费结构看,居民在吃、穿、用等方面的需求已进入高档化时期,低层次的消费已经饱和而更高的消费水平还没达到。最近几年来对居民储蓄的目的调查来看,居前四位的分别为:子女教育,养老,防病和购买住房。并且有些地方出现消费断层现象,一方面居民家中耐用消费品达到饱和,另一方面家庭需要购买商品房和轿车,而靠目前的收入难以办到。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很少通过消费信贷,实现“贷款—消费—积累还债”的超前消费方式,当然这与我国的消费信贷发展不完善有点关系。
4  本文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利率杠杆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理论上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由于近些年我国制度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居民的消费观念还受传统的观念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消费信贷的不完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利率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怎么明显。因而,为了刺激居民消费,除了降低利率外,政府还应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配合:
4.1深化改革,减少居民预期的不确定性,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的份额
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居民的不确定性,从而减低预防性储蓄份额。以社会立法为手段,使养老,医疗,失业,住房等方面的运做制度化,规范化。
4.2开发农村市场
一直以来,农村的巨大消费市场得不到有效关注。虽说这几年来有了很大改善,但还远远不够。农村的消费市场潜力是巨大的,但也是非常困难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是当务之急。只有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的消费能力,才能很大程度的刺激我国的内需,国家正在实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取消农业税都是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措施。
4.3加大居民消费信贷的发展力度
 增加消费信贷品种,放宽信贷条件,扩大信贷规模。提高今日机构服务质量,简化消费信贷手续,使消费信贷操作业务透明化,为居民贷款提供便利。加强消费信贷的宣传教育,打破传统的消费观念,培养居民“借贷消费”的意识,破除“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落后消费观念,为我国消费信贷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4.4调节收入差距,降低居民的平均储蓄额
为此,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尽可能使居民收入向中低社会阶层倾斜,培育中国的中产阶层。改革税收结构,尤其要加大所得税,遗产税等税种的征收,以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
 如果您对我们的论文感兴趣或者有这方面的需求,请您联系我们的客服,将会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解除您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李焰,2005,(11):‘关于利率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探讨’,《经济研究》。
[2].沈坤荣,汪建. 2005,(8):‘实际利率水平与中国经济增长’,《金融研究》。
[3].郭金农,2005,(3):‘利率下调对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发影响’,《管理世界》。
[4].孙杭生,沈忠泉. 2004.4.(1): ‘对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利率弹性的实证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5].赵玉珍,王鹰. 第26卷,第6期2005.12:‘ 居民消费与利率关系的实证分析’.《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6].臧旭恒,刘大可. 2003年第6期:利率杠杆与居民消费——储蓄替代关系分析.《南开经济研究》。
[7].王森,蒋贤锋. 2006年3月第33卷第2期:‘中国利率调整对消费作用的实证分析’.《求是学刊》。
[8].中国2006年统计年鉴;
[9].Cooley,t. and E.prescltt,2002,“Economic growth and business cycles”, in cooley, T. Frontiers of Business Cycle Resarch, Prine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51(2-3):67-74.
[10].Debreu, G. Theory of Value,2003, An Axiomatic Analysis of Economic Equilibrium,Wiley: New Yory,14(1-2):71-186.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1月
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3]臧旭恒,刘大可. 利率杠杆与居民消费——储蓄替代关系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4]孙杭生,沈忠泉. 2004.4.(1) 对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利率弹性的实证分析.《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统计论文导航

    频道总排行

    编辑推荐范文

    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演讲稿事迹材料入党资料论文领导讲话文学策划文案专题合同翻译竞聘答辩学习资料法律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