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主权有其现象与本质的层面,晚近其制度层面的变迁只是其为在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政治与经济的全新背景下本质上更好坚持与维护而作出的积极性调整,并不能成为西方学者的主权“弱化论”、“过时论”或“消亡论”之论据。同时,主权的本质有多种层次,传统上人们所认为的国家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独立意志只是其浅层本质,而最深层次也是对制度层次与国家意志层次起最终决定性作用的层次是坚持经济独立与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既是给予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腾飞的机遇,也是对其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在这种局势下我们不必也不能对主权的传统制度抱残守缺,而应运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灵活性和促进性,积极寻求更有效坚持主权的新方式,从而既能把主权当作进攻之矛,又可作防卫之盾,进退结合,趋利避害,发挥出制度对经济的最大能动效益。而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探求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衡量坚持主权的科学标准。对此笔者以为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思想对此也有着强烈现实指导意义,即只要主权的具体制度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对主权本质上的最好坚持与维护。
曾令良:《论冷战后时代的国家主权》,《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第116页。
钱文荣:《联合国宪章和国家主权问题》,《世界政治与经济》1995年第8期,第34页。
钱文荣:《联合国宪章和国家主权问题》,《世界政治与经济》1995年第8期,第34页。
转引自陈安:《世纪之交围绕主权的新“攻防战” 》,载于陈安主编: 《国际经济法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1-82页.
余敏友:《以新主权观迎接新世纪的国际法学》,《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第67页。
陈安:《世纪之交围绕主权的新“攻防战” 》,载于陈安主编: 《国际经济法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8页
《列宁选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82页。
《列宁选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13页。
(英)劳特派特修订:《奥本海国际法》中译本(上册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01页。
(美)威罗贝:《国家的性质的研究》,转引自王铁崖:《中国与国际法:历史与当代》,见《中国国际法年刊》1991年。
参见孟国碧:《略论主权原则的理论与实践》,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6页。
参见戴柄然:《欧洲一体化的国家主权问题》,《复旦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40页。
(美)威廉·奥尔森:《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际》,中国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
刘力章彰著:《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刘力章彰著:《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孟国碧文,第147页。
戴柄然:《欧洲一体化的国家主权问题》,《复旦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41页。
《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陈安:《世纪之交围绕主权的新“攻防战” 》,载于陈安主编: 《国际经济法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