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的倾向成因和解决思路(2)
2011-05-22 来源:竞聘写作网 点击:
3.规范性伦理实质上是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最根本的认识根源。规范性伦理学把道德理解为调节人们行 为规范的总和,把规范和社会约束作为道德的最本质
3.规范性伦理实质上是学校德育功利化倾向最根本的认识根源。规范性伦理学把道德理解为“调节人们行 为规范的总和”,把规范和社会约束作为道德的最本质特征。其缺陷主要是“过于强调道德的社会性本质和整 体性价值意义,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内在主体性,致使这种伦理学所提供的一些道德规范缺乏主体内化的理 论力量,而置于客观形式化、外在约束性的地位,不易为个体所自觉认同与践履。”(注:万俊人:《伦理学 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第242页。 )不得不走上灌输和强制的道路,使道德成为一种外在于人的 东西,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强制性、规范行为的服务工具,表现出强烈的功利化色彩。
三、学校德育功利化的变革思路
我们应当在相对明确政治与道德之间的功能区域的前提下,分别实施道德规范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
我们应该承认,道德与政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道德产 生于人类社会的需要,并时刻反映着人们经济利益的变化。所以,政治和道德生活有着共同的经济生活基础, 共同反映经济生活的需要和利益。从功能上看,道德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规范体系,为人类更好地从事 各种活动,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可以预期的关系环境;政治作为人类活动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同样不能缺 少道德的调解作用。从观念上看,政治观与道德观,政治利益与道德观,以及政治观与道德需要之间,都存在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政治和道德毕竟是两个本质上不同的领域。政治实质上是对社会 生活中人们现实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控制,它是一种实体性的活动;道德则是一种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体系的总 和。政治并不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道德调整的范围却无所不及,具体到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上 ,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内化社会规范为基本目标,要解决的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塑造问题;政治教育则是向受 教育者灌输一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培养他们一定的参与政治的热忱与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转变对政治与道德 关系的片面化认识,树立起一种有分有合的整体观,而非将道德与政治、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混同一体。现实 关系的整合一体,并不妨碍在思维或具体处理中的适当区分,只有在对事物分析处理中,才可能对其形成一种 综合全面的把握。因为这种区分不否认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作用,而为了打破混然一体的混同状态,更快地 积累有关知识,有效地形成处理目前领域问题能力。
分类实施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结果,会使之各得其所地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就会加强而不是削弱思想政治 工作,并能避免道德教育因政治形势冲击而时存时亡的状况,从根本上扭转德育教育中二者纠缠不清、互缚手 脚,甚至两败俱伤的低效局面。
更多关于 探析学校德育的功利化的倾向成因和解决思路(2) 的文章:
- ·新学期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考 - 2011-05-24
- ·小学教育中德育缺位问题分析 - 2011-05-24
- ·班主任德育教育理念工作总结 - 2011-05-24
- ·班主任德育论文 - 2010-05-04
-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 2010-05-04
- ·2011年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计划 - 2011-05-24
- ·诵读经典文明,浸润魅力人生 - 2010-05-04
- ·德育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分析 - 201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