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培育产业集群,壮大工业经济
以园区为载体,挖掘机械制造业、建材业的发展潜力,做大做强,扶持农产品加工业、轻纺业加快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产业关联度,打造产业集群,实施质量兴企、品牌强企,以园区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到2011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200家,总产值达到43。3亿元,年均增长19%,实现工业增加值25。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6%以上。
优化升级园区。按照“外引内联,品牌兴园,扩大总量”的思路,大力推进鼎城经济开发区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的新兴园区。扩大园区规模。以开发区为核心,做好园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逐步将园区规模扩大到雷灌走廊,把雷灌走廊建设成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配套园区设施。开发区桥南园完成大湖路延伸2000米及园区“一纵四横”主干道建设,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灌溪园新建岗中大道、飞龙大道等四条主干道,扩建中心路、渐河路,完善配套给排水、生产生活用电电缆、通讯线路及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提升园区品位。按照科技领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入园企业的标准,杜绝作坊式、污染严重的企业入园,在园区形成科技含量高、生态保护好的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十一五”期间,力争鼎城经济开发区挤入省级重点园区行列,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一批知名品牌,力争引入年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个,过5亿元的企业2个,过亿元的企业10个,争创国家名牌产品1个、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名牌产品10个,30%的企业达到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标准。
培育产业集群。立足区内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支持鼓励园区内企业与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基地,培植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型技术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群体,逐步形成“建筑机械”、“汽车配件”、“五金加工”、“食品加工”、“轻纺百货”等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业。进一步提高工程机械吊车、特种车辆、车桥、底盘、油缸等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与中联重科等大型企业的技术、资金合作,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扩大市场份额。到“十一五”末,全区机械类规模企业增加到20家。轻纺业。大力发展服装、鞋帽等轻工产品生产,新建服装、制鞋及日用小商品生产基地,提高桥南市场轻工产品的本地化水平,培育多个轻纺类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工业。以营养化、保健化、标准化、方便化食品为发展方向,加快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重点发展粮油食品、乳制品、调味品、熟食品,培育食品加工产业链。积极发展珍珠加工业,达到年加工珍珠首饰产品20万千克、珍珠原粉5万千克的生产能力。建材业。坚持节土、节能、节水、利废、环保的原则,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材料。
(二)提升产业档次,扩张服务经济
提高商贸流通、旅游产业素质,加快发展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进一步壮大服务业规模,到2011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1。3亿元,年均增长17。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从业人员突破20万人。
做强商贸流通业。以桥南工贸市场重建为起点,加快桥南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市场辐射能力,把桥南市场群建设成湖南省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完成桥南工贸市场后续工程建设,将新市场建设成为符合现代物流理念、功能完善、消防达标、环境舒适的大型综合市场,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大楼、配载市场、停车场、仓储中心。到2011年,工贸市场成交额达到60亿元。以工贸市场为中心,完善桥南家电城、副食城、轻纺城、水产商贸城、干鲜果品大市场、建材市场和农副产品市场等专业市场功能,拓展服务领域,组成产品集中、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群。发展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依托桥南市场群,积极推进运输高速化、仓储社会化、配送便捷化,使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代理、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商业产业链。
做大旅游业。开发“沿江、沿城、沿线、沿边”旅游资源。沿江南城区沅江河堤及外滩,开发建设好外滩公园;发展城区旅游业,把旅游同商贸、文化、体育结合起来,发展复合型旅游产品;积极开发白鹤山、太阳山、龙门洞等自然景点。突出发展花岩溪农家休闲旅游业,将花岩溪打造为知名的休闲度假品牌。全方位塑造花岩溪景区的景观环境,建设以竹、桂等观赏植物为主体的休闲度假区,以村舍、居民、农耕田园为特色的民俗观光游览区,以生态观光、野营体验为特色的休闲游览区,以白鹭观赏为特色、体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鸟类观赏区。逐步完善景区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拉通黄土店—花岩溪—桃花源旅游公路。到2011年,旅游业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达2000万元。
加快发展其它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一批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工程、科技、管理、公证、产权交易、人才交流、调查、筹划等中介服务业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快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实现全区所有居委会和有条件的住宅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引导社区自治
组织、社区单位、个人和其他组织积极兴办社会服务实体,发展家政、养老扶贫、就业中介等服务业。创建社区商业示范区,发展综合性的农村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培育发展32个乡镇店、500个村级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流通网络。
(三)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行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47。12亿元,年均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4800元。
优化产业结构。种植业,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5万亩,优质率达到80%;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4万亩,实施高支纱棉基地建设,优质棉率达到100%;油菜种植面积保持在45万亩左右,实施“双低”油菜基地建设,优质油菜达到90%以上;建立蔬菜生产基地24万亩,其中无公害生产面积达到13。5万亩。养殖业,扩大牲猪及牛、羊、鹅等草食畜禽养殖规模,培育养殖大户,鼓励成片连村种草养畜,逐步提高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水平;加快发展鳜鱼、珍珠等名贵水产,到2011年,名贵水产品比重达到水产养殖的
,扩大牲猪及牛、羊、鹅等草食畜禽养殖规模,培育养殖大户,鼓励成片连村种草养畜,逐步提高集约化、工厂化养殖水平;加快发展鳜鱼、珍珠等名贵水产,到2011年,名贵水产品比重达到水产养殖的20%以上。“十一五”末,力争全区养殖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林果业,重点发展欧美杨、桤木、花卉苗木、楠竹、茶叶、柑桔等,建成速生杨树基地20万亩,桤木、杉木基地20万亩,花卉、果木基地10万亩,楠竹高产基地20万亩,优质高产油茶基地30万亩,抓好柑桔品改,每年改造面积达到0。5万亩以上。
合理规划布局。依托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布局,培育一乡一品、几乡一品的特色产业板块。大力开发石板滩、大龙站等乡镇的丘岗资源,形成花卉苗木产业带;依托龙头企业和养殖大户,形成牛鼻滩、蒿子港等乡镇的榨菜、珍珠产业带;发展城郊农业,在武陵镇、石门桥、斗姆湖、白鹤山等乡镇形成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依托传统特色,在石公桥、镇德桥、蔡家岗等乡镇和园艺场大力发展优质果林,形成优质水果产业带;在钱家坪、沧山、港二口、逆江坪等乡镇和花岩溪林场形成楠竹产业带;在唐家铺、长茅岭等乡镇形成优质油茶产业带。
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种苗供给体系建设。优化粮、棉、油、牛、羊、珍珠等种苗结构,到2011年,全区粮、棉、油优质种苗率提高20个百分点,适量引进牛、羊、珍珠等优质品种。加强技术推广。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壮大农技服务队伍,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治网络,检疫防疫技术人员达到200人,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对农民进行文化、实用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加快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引导农民以销定产,大力推广“订单农业”。建立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劳动力向小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繁荣谢家铺生猪交易市场、王家桥柑桔批发市场和湘西北水产品批发市场。提高农业机械装备程度和水平,培育和扶持农机作业协会,“十一五”末,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0万千瓦,建立农机作业协会15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达到40%。大力推广沼气建设,发展农村沼气池2万口,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
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落实涉农收费监管措施,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管机制,加强农村金融及财务的规范化管理。积极争取省、市财政配套资金,通过采取减少行政成本、盘活资源、清收全权等有效途径,着力解决乡村债务包袱。积极推进农村教育、乡镇机构、并村并组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搞活土地流转,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鼓励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森林资源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征用办法和补偿机制,推行征地项目补偿标准和安置方案听证会制度,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当前和长远的生计问题;进一步完善粮农直接补贴办法,落实粮食收购政策,深化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011年,农民加入专业组织的户数达到25%。
(四)扩容与提质并举,提高城市化水平
以建设江南城区为重点,抓紧小城镇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加快"三点三线"小城镇建设,"三点"即:蒿子港镇、灌溪镇、蔡家岗镇三个试点镇。"三线"即:沿207线北段的工业型小城镇,沿207线南段的边贸旅游型小城镇,沿319线的卫星小城镇,沿湘北干线的小城镇。到2011年,全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2%。
江南城区: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完善交通、商贸、休闲等方面的功能,努力缩小与江北城区的差距。到“十一五”末,人口规模达到11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省开发银行贷款,合理规划布局,完成一批道路的改扩建;搞好汽车客货运总
站建设;完善城区消防给水管网及消防栓建设,拉通配套排水管网,更新改造永安昏机埠,有效解决积水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建成沅水外滩公园和江南公园,加强街道和庭院绿化,2011年城区绿化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争取有一批庭院单位成为市、省级园林式单位;实施污水排放整治工程,基本实现雨污分流,加强永兴河治理。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全面完成防洪圈工程,防洪标准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接待能力,提升酒店、宾馆服务档次;推进房地产开发,加速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十一五”末,城区人均居住面积达25平方米。规范发展文化、娱乐、健身、茶艺等休闲产业,抓好大湖路特色小吃一条街、百乐宫休闲广场,使之成为集购物、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商业“城中城”。
试点镇:蒿子港、灌溪、蔡家岗,基本建成集商贸、工业、餐饮、服务、运输为一体的示范性城镇。三镇内主次干道全部硬化,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加快给排水工程建设,规划区内居民全部用上自来水,保证排水畅通,“十一五”后期,争取有1~2个镇污水处理厂立项或兴建。各镇规划区内主次干道逐步安上路灯,街道两旁和公共用地基本绿化,人均绿化面积达到2平方米。
中心镇:斗姆湖、草坪、谢家铺、黄土店、石门桥、石板滩等,到"十一五"末,人口规模达到1-2万人,建成区面积1-2。5平方公里,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发挥优势,形成特色"的原则,逐步形成工业小区、居住小区、商贸服务区和农田保护区,充分体现“田园都市”风貌,成为全区城乡一体化的样板城镇。
次中心镇:中河口、牛鼻滩、尧天坪、双桥坪、韩公渡等,到"十一五"末,人口规模达到0。5-1万人,建成区面积达0。9-1。5平方公里,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造优势,开发特色”的原则,逐步完善城镇功能,形成各展优势、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村庄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周家店镇的瓦屋当、双桥坪镇的大桥、镇德桥镇的齐家岗、韩公渡镇的断港头、谢家铺镇的官桥坪、斗姆湖镇的一字桥等一批中心村,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做到“五个一”,即:一街一树一灯一景一水厂。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经济发展的坚实平台
水利。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四大保障体系。一是建立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争取善卷垸成为防洪确保垸,对一线大堤实施抛石护脚、护坡、灌浆、吹填和涵闸改建,对冲柳垸、八官垸、民主垸、三合垸、冲柳低水等重点堤垸的穿堤建筑进行加固、改建。二是完善机电排灌设备配置。新建麻河、余家河、太和宫等机埠;继续对大中型电排及小型骨干电排实施更新改造,配套渠系与附属工程,完成沙河口、牛鼻滩、天井昏、茅坪、邱家昏等泵站自动化建设;实施断谈线、谈小线、永邱线、常斗天井昏支线、常斗茅坪支线等电缆改造。三是加强水库除险保安与灌区配套建设。继续抓好超美、跃进、五溪、沧山、金陵、五里溪、红旗等7座中型水库和50座小型水库的除险保安;对枉水、沧山、金陵、五里溪、红旗等灌区实施续建与改造,重点实施好枉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在饮水困难的山丘区及血吸虫疫区新建一批供水设施,改造蔡家岗、谢家铺、牛鼻滩等18个乡镇的供水管网;加强对山洪易发流域和地段的综合治理,防治山洪灾害。四是抓好河湖治理。实施沅水洪道及冲柳高低水的综合治理,抓好境内洪道疏浚、大堤加固、机埠翻修。
交通。实现部分干线乡道改造升级,完成500公里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到2011年,基本实现一级公路连通临近县市,水泥路或油路通往乡镇,70%以上的村通水泥路或油路。加强站场建设,新建黄土店、花岩溪、雷公庙、蒿子港等乡镇客运站点。
电力。完成桥南变电站
完成桥南变电站增容改造,新建蔡家岗、白合山110KVA变电站,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及城网改造,搞好枉水小水电开发和枉水小电网改造。
通讯。加快现代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基站数量,新建基站25座,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移动电话普及率,用户数量达到总人口的20%。发展宽带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相结合,积极发展多媒体通讯网。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改进政府服务。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阳光政府,建立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电子政府,加强政府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开展网上办公,初步实现政务信息化。建设法制政府,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行政许可程序,强化行政许可监督。坚决打击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大力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改革投资体制。减少政府对民间投资的干涉,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重大项目稽察管理制度,积极推进项目代建制。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保证民营企业享受国民待遇。完善贷款担保体系,成立民间贷款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新的贷款和融资渠道。
发展要素市场。加强银企合作,积极支持和帮助民间投资者平等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开发银行中小企业信贷资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发展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引进方式,运用以商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形式,促进招商引资社会化、市场化,支持企业以项目、资源、技术、资产、经营权、股权、品牌等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拓宽引资领域,把招商引资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引进项目600个,其中新批外资项目15个,引进外资3
5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000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3100万美元。加强经济技术协作。抓住东部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机遇,以"泛珠三角地区"和武汉、成都经济圈为重点,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经济技术联合协作,吸引国内大企业、大财团来鼎城投资。
完成桥南变电站增容改造,新建蔡家岗、白合山110KVA变电站,全面完成农村电网及城网改造,搞好枉水小水电开发和枉水小电网改造。
通讯。加快现代通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基站数量,新建基站25座,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移动电话普及率,用户数量达到总人口的20%。发展宽带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相结合,积极发展多媒体通讯网。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改进政府服务。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阳光政府,建立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重大决策公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建设电子政府,加强政府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开展网上办公,初步实现政务信息化。建设法制政府,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行政许可程序,强化行政许可监督。坚决打击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大力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改革投资体制。减少政府对民间投资的干涉,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建立科学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重大项目稽察管理制度,积极推进项目代建制。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发展民营经济的相关政策,保证民营企业享受国民待遇。完善贷款担保体系,成立民间贷款信用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新的贷款和融资渠道。
发展要素市场。加强银企合作,积极支持和帮助民间投资者平等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开发银行中小企业信贷资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发展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引进方式,运用以商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形式,促进招商引资社会化、市场化,支持企业以项目、资源、技术、资产、经营权、股权、品牌等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拓宽引资领域,把招商引资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引导外资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引进项目600个,其中新批外资项目15个,引进外资35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6000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3100万美元。加强经济技术协作。抓住东部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机遇,以"泛珠三角地区"和武汉、成都经济圈为重点,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经济技术联合协作,吸引国内大企业、大财团来鼎城投资。
。树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国民经济低能耗、少污染、低代价增长,建设天蓝、山绿、水碧的生态鼎城。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利用计划,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土地征用管理,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建立健全补充耕地储备制度,保持耕地总量占补平衡。对矿产资源实行有限、有序、有偿开发,实施资源开发的强制性保护,坚决关闭破坏资源、乱采乱挖的各类小型矿井和污染严重、消耗高、效益差的企业。加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推行污染物排放达标,实施企业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制度的动态管理,落实环保统一审批权,实行企业环境行为公开化管理制度,城区现有污染企业有计划地实施搬迁,到2011年,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控制在85%,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100%。加强水环境治理,保护城镇河段和集中式饮用水源,抓好流经城镇河段的排污总量控制,削减岸边污染带,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8%。实施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工程,搞好水土保持和湿地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控制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产生的大面积污染。
健全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就业。"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起区、乡二级劳动力市场体系,完善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的三方、多层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到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接受职业培训的比重达到80%。妥善安置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十一五"末,全区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98%左右,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居民和农村贫困群体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逐步配套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加快光荣院、福利院和社会救助管理站建设。继续和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工作,“十一五”末,实现全区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敬老院,提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水平。
增加居民收入。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广辟农民增收渠道,到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合理引导企业的工资分配,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00元。加强市场物价调节和监管,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水平。
强化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广大群众和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促进民族团结,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在三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高社会各阶层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全面推进村(居)委会“海选”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依法治区。进一步加强普法和法制教育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牢固树立依法治区、依法办事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行政和执法权利,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健全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加大执法检查
和处理力度。加强对司法部门执行活动的监督,加快法律援助体系建设,维护司法公正,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维护队伍勤政、廉洁的健康形象。
维护社会安全。建立社会安全预警网络和应急反应体系,提高社会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面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综合治理方针,加强对治安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整治,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行为,突出抓好禁毒、禁赌、扫黄和“610”工作。积极推进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及志愿消防站建设,增强城乡居民的安全感。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防止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抓好民兵预备役工作,完善国民经济动员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