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即将到来,许多人开始为庆祝节日悄悄做着准备。网上开始出现关于父亲节的帖子,不少网友发表网文以表达对父亲的敬意和感激;身边有朋友开始选择父亲节的礼物了,更多的人准备打电话或者发短信对父亲说声“节日快乐”;再多留意一下,还能看到一些商家针对父亲节的促销信息。
现代人有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庆祝父亲节,但是,在我国自己的“父亲节”设立之初,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的时代,人们又是如何庆祝父亲节的呢?
1946年,“八八父亲节”被国民政府定为法定节日。当年8月8日,天津《益世报》在第六版的副刊刊登了读者甲乙木的文章《父亲节的话》,最有影响力的《大公报》则在第六版刊发了《关于“父亲节”的闲话》一文,庆祝父亲节,仅此而已。
而同一天的《申报》却显示,上海的庆祝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申报》第四版刊登了一篇名为《今日庆祝“父亲节”,义卖纪念花充作助学金》的新闻报道。据报道,8月7日晚,上海八仙桥青年会礼堂内热闹非凡,两百多人盛装出席,参加了在那里举办的父亲节庆祝会。会上,一位父亲面容慈祥地站起身,接过儿子呈献的一束鲜花,现场弥漫着感人的浓浓亲情。在发起人的带动下,与会人士齐声高唱《父亲颂》:“劳苦劳苦父亲苦,我爱我父肺与腑。羊跪乳,乌反哺,爱我母,爱我父……”同时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所收款项共计857万元。在同版报纸的左下角,还列有详细的捐款名单。
还是在同一张报纸上,当天还刊登了一则以《庆祝父亲节伟大贡献》为大标题的1/3版广告。这是一家墨膏厂的广告,副标题为《敬请全国父亲一致鼓励子女晨起习字》,发动“父亲节书法竞赛活动”。可见,利用节日促销商品的历史由来已久。
1947年,即“八八父亲节”被定为法定假日的第二年,上海的庆祝活动更为丰富。据《益世报》报道,“八月八日父亲节,沪市将有一番盛况”,并介绍父亲节在上海“扩大推行”。《申报》依然关注父亲节,并开辟了父亲节纪念专刊。纪念专刊有一则声明,原文为:“今日父亲节,本刊特选编有关文艺作品数篇,籍慰天下父母心。《一寸山河一寸血》暂停一期,特此声明。”《一寸山河一寸血》为该报当时的连载文章。
这一年的父亲节前夕,上海《儿童故事月刊》发起了征文活动,在《申报》刊登的一个报花上用醒目的大字写着《父亲节征文今日在<儿童故事月刊>揭晓》,旁边标注了《儿童故事月刊》的价格和订购方式。这一活动依旧与商业活动有关,可见,当时便有不少商家看中节日的商业效应,越来越多地盯上了这个新兴节日——父亲节。
“父亲节”受冷遇
中国人崇尚孝道、尊敬父母,然而却不善于表达感情,尤其对父亲,正如父亲不善于对子女表达爱一样。因而,有伦理学家认为,60多年前,当中国发起设立属于自己的“父亲节”之时,这种不善表达的传统也影响了父亲节的推广和普及。
天津伦理学会副会长、天津科技大学法政学院教授赵士辉向记者介绍,在封建时期,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更多地承担经济责任。那时候人口多,为养家糊口,父亲必须劳苦奔波,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就更多地落在了母亲身上。因此,孩子多与母亲感情更深,而和父亲接触较少,自然比较疏远。这是造成父亲与子女之间不善表达感情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八八父亲节”受到冷遇的一个因素。
不过在男女平等的今天,母亲与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均等,父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子女的某些生活习惯、思想作风,都与父亲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因此赵教授认为,不管是8月8日,还是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庆祝“父亲节”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子女的感恩意识,值得宣传推广。